近日,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经验交流现场会在陕西铜川举行。记者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已累计安排中央资金约2500亿元,支持资源枯竭城市、采煤沉陷区、独立工矿区统筹解决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我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截至2022年底,资源型地区已建成68座国家森林城市、5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84座国家园林城市,民生福祉日益增进。
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资源型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资源能源供应地和基础工业集聚区,对保障能源资源供给、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是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十年来,我国资源型地区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新发现一批潜力较大的矿产地,煤炭、黄金以及稀有稀散元素等矿产资源勘查取得明显成效。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由降转升,主要能源资源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截至2022年,近六成的地级资源型城市建成国家重要能源资源供应基地。新能源开发利用步伐明显加快,装机容量年均增速超过50%,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已占全国四成。有关地方因地制宜开展“光伏+”采煤沉陷区修复、利用废弃矿坑建设地下储气库群等,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矿区利用模式,并逐步在新能源产业链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资源型地区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5.7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近30万亿元,十年间翻了近一番,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各资源型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与周边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的合作,对接先进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城市间发展均衡性协调性稳步提升。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努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截至2022年底,河北省唐山市等15个资源型城市建立综合保税区,辽宁省抚顺市等28个资源型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多元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我国资源型地区立足自身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推进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特色服务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资源型产业占比逐步降低,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稳步提升。
据介绍,黑龙江省大庆市坚持“油头化尾”发展方向,打通石油精深加工产业链,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石化产业集群。湖北省黄石市依托特钢产业基础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制冷压缩机产量居世界第一。山东省济宁市整合港航资源,打造多式联运通道,发展成为重要的物流枢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围绕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工程技术服务产业集群,业务拓展至国际市场。
资源型地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逐步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绿色矿山建设稳步推进,垃圾污水处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不断增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持续优化,节能减排成效明显,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山环境重现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