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擘画出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蓝图。
3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奋进之年。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能源议题从政府工作报告延伸至提案议案,成为会场内外热议的焦点。与会代表委员围绕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及增储上产等话题建言献策。其中,“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更是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备受关注。
代表委员纷纷表示,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能源行业凝聚共识,必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推进能源低碳转型,续写行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加强资源开发 推进增储上产
凝心聚力启新程,笃行实干向未来。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要紧紧围绕能源高质量发展这个大局,进一步提升监管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推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能源的高质量发展。要加强能源规划政策执行情况监管,确保“十四五”能源规划及配套政策有效落实,加大对煤电规划建设、油气管网规划建设、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等情况的监管,做好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情况的跟踪,督促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能源企业落实国家保供政策、履行保供主体责任。
“近年来,国际能源供应紧张态势和我国煤炭短期出现的市场大幅波动现象,说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责任重大,‘一刀切’式地‘去煤化’和煤炭‘双控’不符合国家能源战略。”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原副校长姜耀东看来,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促进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促进煤炭等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推动煤炭与清洁能源技术、产业与模式的有机融合,实现煤炭等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互为支撑,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集团董事长刘国跃表示,今年以来,国际能源供需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国内经济恢复发展将带动能源需求稳定增长,区域性、时段性能源供需矛盾依然存在。煤炭煤电的兜底保障作用短期内还不会改变。应以煤炭为“锚”做好保供稳价和能源安全工作,持续稳定煤炭生产供应,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强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保障进口多元稳定,引导煤炭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以煤价稳促电价稳,加快支撑性调节电源建设,提升能源安全供应水平,盯紧重点地区、重点时段用能需求,多能互补,切实稳住能源大盘。
章建华表示,要强化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和保障能力建设,必须坚持自主开放发展。一方面,加快构建富有韧性、坚强可靠的能源供应链,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践行能源革命 推动绿色转型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多位代表委员表示,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保障能源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要义。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董事长辛保安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总装机25.6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煤电达到12亿千瓦以上,占总装机比重47.3%,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上升到25%以上。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绿电消费持续扩大,能效水平稳步提升,降碳减排效果明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电力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能源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绿色低碳转型时间紧迫、电力市场机制有待完善等。
“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温枢刚指出,随着我国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新型储能近年来发展迅猛。但是,当前存在“新能源+储能”整体利用率低、成本高效益低的情况,相关市场机制需要加快完善落地。他建议,推动新能源配置储能以硬性要求向实际需要转变,进一步提高已建储能的利用率,加快市场建设,更好地促进“新能源+储能”发展。
氢能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新宠儿,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中同样将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全球多国以氢能交通为切入点,向工业、建筑等领域拓展,应用场景日渐丰富。全国人大代表、亿华通董事长张国强指出,近年来,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构建起完善的产业链,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实现国产化替代,可靠性、耐久性、经济性持续提升。他建议,扩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数量,将更多经济基础好、氢源丰富、产业配套基础好的地区纳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用规模化带动高质量、低成本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探索多元化氢源供给模式,推动可再生能源绿氢发展,满足多元化应用场景需求;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氢能制、储、运、加、用产业链发展。
持续技术攻关 补齐产业短板
新型能源体系不仅要绿色清洁,更需要技术赋能,推动多能融合来保障我国能源产业链安全稳定。
全国政协委员、哈电集团董事长曹志安坦言,虽然我国拥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产业基础依然薄弱,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还存在“卡脖子”短板。同时,部分基础材料、关键部件等面临着国产化推广受阻的困境。他建议,国家有关部委系统梳理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卡点堵点问题,将装备制造长期依赖进口的核心技术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原材料等列入“卡脖子”清单,按照“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组织实施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孟振平强调了数字化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数字电网可依托“数据+算力+算法”,统筹解决海量主体泛在、多维时空平衡、实时双向互动等难题,可支撑多能协同互补,促进源网荷储互动,推动多网融合互联,是数字化、绿色化系统的集中体现,在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切实发挥着关键载体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指出,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是传统化石能源与新型清洁能源此消彼长、互补融合的过程,是一项动态的复杂系统工程,而多能融合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然路径。与此同时,应加强氢能、储能、核能、智慧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通过技术合作与经验借鉴,主动融入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网络,推动我国自主优势清洁能源技术与产业输出。